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访问量:337051

特约撰稿

  • 汉娜·阿伦特对亚里士多德活动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张吉维;王博悦;

    亚里士多德人的活动思想是汉娜·阿伦特人的活动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汉娜·阿伦特将人的生活分为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她对于两种生活辩证关系的探讨,将人的活动的主体从“沉思生活”转换到“积极生活”领域,强调只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人之本性,颠覆了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哲学几千年“沉思高于实践”的传统,所以对于汉娜·阿伦特“活动”思想的来源与发展的探索就尤为重要。汉娜·阿伦特对亚里士多德活动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和超越,两者对人的活动范畴的定位和定义不同,显示了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人的活动所具有的不同内涵和特征。汉娜·阿伦特对亚里士多德活动思想的继承超越和活动“自由”的领域转换,对于研究“活动”范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蕴。

    2025年04期 v.51;No.230 1-10+13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北疆纪行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专栏

  • 清代蒙古地区纪行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书写

    郝青云;吕国卿;

    清代蒙古地区纪行诗歌为清代士人及官员因随扈、任职或出使所创,包含了清代蒙古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书写。诗人们详细描写了蒙古地区的山川河流、戈壁草原,对气候和动植物也有详细的描写。同时诗人也描写了路途中所见的关隘、驿站和城市,对所见的昭君、李陵、苏武等历史遗迹进行题咏。这些描写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思乡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文脉在北疆的延续。

    2025年04期 v.51;No.230 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论方登峄边疆诗歌的情感抒发

    王若明;管清昕;

    方登峄作为清初遣戍东北的流人代表,在边疆生活的数十年间创作了大量边疆诗歌,他将边疆生活的情感体验熔铸笔端。他在冰天雪地间以感悟人生、结交友人和体验生活等方式完成情感的升华。这些诗歌是诗人纪行之路的真实写照,不仅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心路历程,记录下他的所思所感,更将边疆的异域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诗作反映了诗人流放期间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

    2025年04期 v.51;No.230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地域与文学之间:唐诗中的辽地空间书写

    冯淑然;李嘉航;

    唐代随着辽地战略地位的提升,文人对该地逐渐关注。普通文士从常人的角度书写了辽地荒凉冷寂的总体背景与紧张冷峻的战争场面;政治地位与生活经验迥异于普通文士的唐太宗及其馆臣则从政治维度出发描摹了风清景明的边地风光,展现了他们掌握政治核心权力的博大胸襟与高度自信。文人通过书写地域文化促进了民俗风情的文本化进程,记录了多元的文化样貌;通过敷衍辽鹤故事,加速了历史元素的经典化进程。同时诗人在书写辽地之时传递出唐人报国封侯的勋业抱负以及反战厌战的批判精神,实现了地域与文学的双向建构。

    2025年04期 v.51;No.230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根基与历史逻辑

    白晓丽;姜永志;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做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成员拥有的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身份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和历史,贯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形成、巩固、发展的各个阶段。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基、理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历史逻辑,是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选择。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身份的根基,从融合与统一、屈辱与觉醒、建设与发展、强化与升华四个方面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四个阶段,以期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51;No.230 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脱贫攻坚精神引领内蒙古农牧区贫困治理研究

    金鑫;王丽香;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牧区贫困治理是内蒙古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在脱贫攻坚精神的引领下,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进入后小康时代,贫困治理工作的重点转向治理相对贫困、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总结和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对内蒙古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持续建设“模范自治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上下同心、尽锐出战,脱贫攻坚精神凝聚了强大的团结精神和担当精神;精准务实、开拓创新,脱贫攻坚精神凝聚了强大的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凝聚了强大的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弘扬脱贫攻坚过程中体现的脱贫攻坚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内蒙古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51;No.230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世界史研究

  • 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本质——兼谈对日美关系演变之影响

    赵承伟;张晓刚;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改变人类历史及世界格局的战争,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内法西斯主义逐渐灭亡。千疮百孔的日本急需推进国内建设和制度改革,以平复国内人民的怨声载道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呼唤。在此背景下,美国主导并推动了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但是从连续性与变异性的角度,分析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本质,则是体现出美国利益至上及美国外交理念的改革。美国借助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契机,由此控制日本,进而结成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态度也由压制转向扶持,其最终目的则是布局美国在东亚的外交战略,所以从战后美国主导日本民主化改革的视角,研究战后日美关系之演变和东亚政治格局之异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2025年04期 v.51;No.230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约瑟夫·张伯伦与近代英国个人破产制度改革

    袁跃华;

    约瑟夫·张伯伦是1883年《破产法》的制定者与实践者。他提出的破产法改革三大原则成为个人破产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个人破产法改革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张伯伦的个人破产法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该法降低了破产成本,扩大了债权清偿率,提高了破产效率,预防了破产欺诈,减轻了个人破产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为市场主体的有效退出提供了法律保障。该法实施以后,英国个人破产制度历经百余年不曾有重大改变,这部法律不仅奠定了英国当代个人破产制度的基础,而且也对许多国家与地区的个人破产法的制定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51;No.230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 西辽河横向生态补偿法律研究

    付淑娥;王自然;

    西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是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创新性举措之一,旨在通过经济补偿等手段解决西辽河流域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协调流域内上下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由生态受益地区向生态保护地区提供补偿,以激励生态保护地区持续进行生态保护活动。西辽河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流域——辽河的最大分流之一,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绿色命脉”,在西辽河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西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面临地方立法滞后、补偿主体范围较窄、补偿基准不统一、监管机制不完善等法律问题。相关部门应当规范地方立法活动、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及其责任、科学设定补偿基准、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以期实现西辽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025年04期 v.51;No.230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演变及其效益评估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A苏木为例

    刘红霞;

    2000年以来,国家以风沙源治理为目标,推动了一系列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能够维持草原生态秩序,缓解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的矛盾。草原生态补偿通过国家向牧民提供的经济补偿,在政府的激励和监督下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通常以减畜或者禁牧等途径达到平衡草畜、修复生态的目的。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草原生态补偿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多元化补偿模式,以生态治理为终极目标,进一步促进补偿标准的规范化,政策实施过程呈现国家、市场、社会的积极互动模式。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A苏木为例,详细梳理实施“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以来草原牧区生态补偿的实践历程,综合评估生态补偿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地方政府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逻辑,考察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的政策号召下,本土生态知识在草原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机制。

    2025年04期 v.51;No.230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生态保护视角下的温泉旅游发展现状探究

    司玉洁;

    温泉旅游作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旅游产业之一,具有一定的康养特色,融合了旅游和休闲的双重功能。温泉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温泉的保健功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的温泉被人们视为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天然疗养资源,阿尔山温泉如今已经成为阿尔山市温泉旅游产业的核心支柱。随着温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温泉旅游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开发和利用温泉的过程对温泉周边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保持自然、社会、文化等系统中各要素的平衡,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温泉旅游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2025年04期 v.51;No.230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北疆文化与文学研究

  • 史诗《格斯尔》的英译策略探析——以《英雄格斯尔可汗》翻译为中心

    刘丹;

    史诗《格斯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文章以《英雄格斯尔可汗》翻译为中心,探究《格斯尔》英语翻译中的翻译成果不足、口传性特征转写的口头传唱韵味缺乏以及文化内涵缺失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探析史诗《格斯尔》的英语翻译策略,通过版本选择与合作转译、诗学结构再现以及“归化”与“异化”平衡等策略可以实现语言、文化和交际的适应性转换,达到文化忠实性与英语可读性的均衡,可以促进对外文化的有效传播。

    2025年04期 v.51;No.230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金星:蒙古族文化中的象征与崇拜

    布仁巴雅尔;恩克纳希;

    金星(?olmun),在蒙古族文化中不仅是游牧生活的时间指示星体,更是传统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金星”多重的象征含义是从天文学知识演化而来的,其文化信仰含义有待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以民间文学为中心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知识考古分析可见,萨满教体系中的牲畜保护神吉雅其·腾格里实为金星神人格具象化的结果。随着文化的长期交流与融合,蒙古族金星神的形象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从原本的男性牧民形象逐渐演变为倾国倾城的绝世美女,其神职也从守护牲畜和财产扩展为维护和平与繁衍。这一转变与西域文明的传入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文化圈在“金星象征”话语规则上的互动与重构。

    2025年04期 v.51;No.230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