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多;李文琦;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采用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水平、基金支出水平、养老保险替代率、养老保险参保率进行降维,形成综合评价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指标。同时,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3年至2022年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受到多元因素影响,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缴费率、自然增长率、新质生产力水平对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盲目进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会对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产生阻碍作用。从养老保险基金能否满足老年人的消费结构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东部地区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略低于西部地区。此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异质性,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最优路径是因地制宜地调整相关影响因素。
2025年03期 v.51;No.229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胡飞;杨杰;
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首先,为了明晰人口老龄化与货物出口规模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要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传导机制,包括劳动力成本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效应。其次,应用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现实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具有负向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最后,从加快提升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本水平、重塑货物出口贸易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货物贸易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等视角,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冲击的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平稳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51;No.229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薇;张则鑫;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也是城乡产业发展变革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生产资料配置和流动的系统优化。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诸多现实困境凸显:科技创新资源在城乡地域、主体、投入维度分布不均;城乡产业结构差异明显,要素流动不畅;农村投资环境风险高,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协调难;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弱;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城市人才下乡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等。应对这些困境,需要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人才发展环境来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2025年03期 v.51;No.229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高岩;董优冉;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摆脱了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具有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在发展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首先,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讨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基础,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脉络,指出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赋能乡村振兴理论的创新发展。其次,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质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最后,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的产物,通过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化文旅产业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其中涵括的高素质劳动者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型劳动人才。
2025年03期 v.51;No.22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田荣凤;宋锐;
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通辽市积极构建规范有序的零工市场,为零工人员营造稳定且安全的就业环境。在零工市场的建设过程中,通辽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从宏观层面进行谋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方位加强宣传,提升零工市场的知名度;创新推出招聘求职的新模式,实现线上就业信息的共享。通过努力,通辽市零工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线下市场的全面覆盖,并与线上平台协同发展,同时推动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建设。通辽市零工市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是推动零工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适应了零工工种的变化趋势;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创新了服务模式与技术应用。对通辽市零工市场发展的深入剖析,充分展示了其在促进就业、优化人力配置方面的突出成果,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也有助于深入洞察零工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3期 v.51;No.229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