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访问量:328605

词学研究专栏

  • 放翁词的体派特征略论

    徐文武;宋庆楠;

    放翁词以豪放、婉约、飘逸之风的多样化风格为核心,分别体现于爱国壮词、卜居渔隐词与艳情词中。爱国壮词以悲慨沉郁为基调,抒发抗金之志与英雄失路之痛,较辛弃疾词更显苍凉含蓄;卜居渔隐词融合儒道思想,于平淡冲和中暗藏愤懑,兼具清雅与沉郁的独特风貌,体现出一种飘逸的韵味;艳情词则能直写人事,情感真挚,兼具流丽与骨力。三者共同彰显了放翁词在南宋词坛的题材与风格的多样性,既承苏辛豪放之脉,又融婉约清丽,以其豪放、婉约、飘逸具足的多元化风格凸显出自身的体派特征。

    2025年03期 v.51;No.229 1-7+13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入元高丽士人李齐贤的词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罗海燕;

    高丽士人李齐贤的存世词作总计53阕(其中2阕存疑待考),涉及15种词牌,多以宦游、思乡与叹逝为主题,呈现出典雅、刚健与自然的审美倾向,同时具有明显的纪行、抒怀与交际功能。这些词作因其数量多、成就高和影响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一方面,李齐贤的词作突出体现了元代文学的多元性和世界性;另一方面,他也推动开创了朝鲜半岛汉文学史,尤其是词史的全新局面。从这种意义上讲,李齐贤及其词作更具有深广的全球史意义。

    2025年03期 v.51;No.229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唐宋词中的爱情变奏曲:《阮郎归》

    于广杰;王艺婷;

    《阮郎归》本事渊源于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其声调风格与唐教坊曲《阮郎迷》相类。文人们的创作,突破了此调仙化的题材,恋情、隐逸、咏物、节序、旅怀、交游、祝寿、调笑等均可入词。《阮郎归》普遍以大石调为本调,风流蕴藉,秀润潇洒,能于纡徐婉转中抒缠绵悱恻之情,是五代、两宋非常流行的词调。

    2025年03期 v.51;No.229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

    王烨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内蒙古民族大学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构建政治引领,多元一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格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有效途径、重要基础、有力支点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25年03期 v.51;No.229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民族工作思想的逻辑探析(1947—1988)

    王富强;

    逻辑起点、逻辑主线、逻辑终点、逻辑中介,是思想体系的逻辑四要素。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深刻的、持久的经验,通过搭建逻辑框架,发展理论内涵的方式,形成了适用于民族地区的全面、深入、独特的工作理论方法。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价值原则,是内蒙古民族工作思想的逻辑起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是内蒙古民族工作思想的逻辑主线;维护边疆稳定、追求人民幸福的目标,是内蒙古民族工作思想的逻辑终点;民族工作具体实践,是贯通内蒙古民族工作思想的逻辑中介。这四个方面前后呼应、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内蒙古民族工作思想的逻辑体系。内蒙古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逻辑起点的确定、对逻辑主线的描绘、对逻辑中介的阐释、对逻辑终点的把握,既能够有效地了解各民族同胞的具体需求,又可以扎实稳定地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是行之有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作思想体系,对维护民族地区的团结发展、丰富民族工作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深入研究、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内蒙古的民族工作思想,不仅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而且突出了中国特色,是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需要。

    2025年03期 v.51;No.229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王云多;李文琦;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采用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对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水平、基金支出水平、养老保险替代率、养老保险参保率进行降维,形成综合评价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指标。同时,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13年至2022年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受到多元因素影响,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缴费率、自然增长率、新质生产力水平对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盲目进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会对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产生阻碍作用。从养老保险基金能否满足老年人的消费结构这一角度来说,中国东部地区的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略低于西部地区。此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异质性,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最优路径是因地制宜地调整相关影响因素。

    2025年03期 v.51;No.229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

    胡飞;杨杰;

    人口老龄化逐步加深已经成为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趋势,人口老龄化与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首先,为了明晰人口老龄化与货物出口规模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要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传导机制,包括劳动力成本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效应。其次,应用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现实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具有负向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最后,从加快提升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本水平、重塑货物出口贸易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货物贸易数字化转型步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等视角,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货物出口规模增长冲击的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国货物出口贸易平稳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51;No.229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刘薇;张则鑫;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也是城乡产业发展变革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生产资料配置和流动的系统优化。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诸多现实困境凸显:科技创新资源在城乡地域、主体、投入维度分布不均;城乡产业结构差异明显,要素流动不畅;农村投资环境风险高,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协调难;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弱;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城市人才下乡面临诸多现实困难等。应对这些困境,需要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支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人才发展环境来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2025年03期 v.51;No.229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价值、路径

    高岩;董优冉;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摆脱了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具有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在发展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首先,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逻辑,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探讨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基础,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脉络,指出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赋能乡村振兴理论的创新发展。其次,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体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先进质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最后,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命的产物,通过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化文旅产业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其中涵括的高素质劳动者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型劳动人才。

    2025年03期 v.51;No.229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通辽市零工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

    田荣凤;宋锐;

    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通辽市积极构建规范有序的零工市场,为零工人员营造稳定且安全的就业环境。在零工市场的建设过程中,通辽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从宏观层面进行谋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方位加强宣传,提升零工市场的知名度;创新推出招聘求职的新模式,实现线上就业信息的共享。通过努力,通辽市零工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线下市场的全面覆盖,并与线上平台协同发展,同时推动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建设。通辽市零工市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启示: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是推动零工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适应了零工工种的变化趋势;体现了政府与市场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创新了服务模式与技术应用。对通辽市零工市场发展的深入剖析,充分展示了其在促进就业、优化人力配置方面的突出成果,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也有助于深入洞察零工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3期 v.51;No.229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北疆文化研究

  • 汉语与蒙古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语义透明度对比研究

    王津京;

    语义透明度指复合词语义从组成各个词素语义推知的程度。学界在语义透明度方面以汉语复合词和二语教学研究为主,鲜有汉语和蒙古语对比研究。现以汉语和蒙古语中最普遍类型之一的名名偏正式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发现汉语和蒙古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的语义透明度都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区分,具体而言,汉语和蒙古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9 680个汉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和《蒙汉词典》(增订本)6 315个蒙古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的分布情况,统计出汉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的透明度等级序列是“半透明>透明>不透明”。蒙古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有名名直接复合和附加属格标记复合两种结构类型,其中名名直接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等级序列与汉语一致,附加属格标记名名偏正式复合词透明度等级序列是“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总体而言,蒙古语名名偏正式复合词语义透明度相对较高,这和语言结构类型的关系十分密切。

    2025年03期 v.51;No.229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蒙古马精神基因探赜

    杨屹;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地绵延数千年,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拥有相同的信念且文化相通,蒙古马精神是典型的代表。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尊马、敬马的传统古已有之,在传统音乐中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对马的认同,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程中蒙古马精神淬炼升华。新时代蒙古马精神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草原儿女的殷切希望,指引着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焕发出北疆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的方法,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为研究对象,依据背景、中景、前景三重结构分析模型,逐层剖析革命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充分展现国家话语的建构和力量,孕育其中的文化基因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一。

    2025年03期 v.51;No.229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绥远通志稿》引文识误

    王钟;

    《绥远通志稿》是绥远省通志馆于1931年编纂的大型地方通志,为内蒙古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绥远通志稿》在摘引史籍时有讹、脱、衍、误、倒之处,第一册省疆域沿革、盟旗疆域沿革及山脉、河流、要隘、气候等卷中就有纪年之误、字体形近而误、音同或者音近而误等50多处。辨别这些讹误时,现选择使用多种古籍及近代书刊进行互证,并且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等进行确认。

    2025年03期 v.51;No.229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生态批评视域下蒙古族80后作家小说动物形象研究

    杨易;

    动物形象在蒙古族80后作家小说中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作为生活景观的动物形象是一种典型的工具型动物形象,动物形象融入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描写中,构成小说生活景观的一部分,服务于小说叙事和修辞目的;第二,作为修辞策略的动物形象,其拟实性特征有所加强,与人关系更为密切,随着情节发展,动物与人在特征上相互扣合,形成具有互文性关系,但仍是为小说叙事服务;第三,动物形象脱胎于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信仰,成为凝练民族精神、折射民族生活、饱含民族情感的象征符号,其作为精神力量载体,不再附属于人物和情节而存在,反而为凸显小说主题和意识形态提供关键性支持。

    2025年03期 v.51;No.229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